作者簡介:
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e Kostolany) ,德國知名投資大師,嫻熟金融商品和證券市場的一切,被譽為「二十世紀股市見證人」、「本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他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他的理論,被視為權威,德國的投資人、專家、媒體記者,經常詢問他對股市的意見。安德烈.科斯托蘭尼不僅是成功的投資者,也是廣受讀者喜愛的作家。多年來他將自己的證券交易經驗與理論,寫成一本本實用且平易近人的書籍,廣受讀者喜愛與推崇。他的《證券心理學》一書,是德國大學經濟系學生必讀書籍。從一九八七年至今,共出版十三本著作,在全球賣出三百萬冊的佳績,包括中國、韓國、希臘、丹麥,都有翻譯版本。
證券交易動物園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
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
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早在證券交易所出現前,投機就存在了。某些社會主義者認為是資本主義讓人變成投機人士,這種論點完全錯誤。早在《聖經》裡,便已駁斥投機行為。
歷史上的第一次投機行為,是埃及的約瑟夫法老所為。
約瑟夫這位聰慧且具洞察力的法老,從七個好年份和七個壞年份的夢中,作出正確結論。在好年景時,他囤積大批糧食,好在日後欠收的年份以高價投入市場。不過直到今天,大家仍不確定他是否在四千年前就已成為計劃經濟之父,知道儲備餘糧,度過後來的欠收;或只是歷史上的第一位投機家,壟斷商品,藉以日後高價出售。
賭徒永遠不死
在古羅馬,地中海地區的金融中心,也很盛行投機風。人們大規模投機糧食和商品。羅馬帝國的總督卡托(Cato)消滅迦太基的瘋狂政策,讓當時的投機家相當緊張。迦太基是地中海世界的糧倉,史奇皮歐(Scipio)將軍的士兵進入被毀的城市,大肆洗劫倉庫和地窖。上千噸的糧食落入羅馬人手中,再加上羅馬本地糧食豐收,糧食價格先出現鬆動,繼而直線跌到谷底。很多投機人士因而傾家蕩產。
當然,歷史上還有許多著名的人物也是投機家族的成員。發現萬有引力,名留千古的牛頓也曾試過證券投機,只不過失敗了,最後,牛頓甚至禁止別人在他面前提證券交易。伏爾泰曾和女朋友大談有價證券和貨幣,長達幾個小時之久。他也曾投機穀物和房地產,後來,更以投機的外匯走私客身份走紅當時。
大家是否該躋身名人之列,也做個投機人士?基本上,這取決於兩件事,即物質條件和個人性格。關於第一個前提條件,我牢記一條座右銘:
有錢的人,可以投機,
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
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最後一句當然不完全正確。大家總是需要一定數量的錢,才能開始投機活動,但數量不一定要很多。在股票投資普及之前,德國流行一種觀點,證券交易所只是富人的遊樂場。這種看法完全錯誤。只要誰的看法正確,誰就有可能用蠻少的錢,創造可觀利潤。我說的「根本沒錢」,是指錢少到連私人住宅都負擔不起或無力養老的地步。
如果真的沒錢,首先必須工作。在證券投機失敗後,我好幾次身無分文,甚至欠債,以至被迫重操舊業,作經紀人和顧問,賺取佣金,以脫離窘境。
至於投機家還需要哪些性格,讀者可從本書中找到答案。但我必須先解釋一下,根據我的定義,到底誰才稱得上投機家?因為,所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人早就不是投機家了。
經紀人:只管成交量
當德國新聞電視台報導法蘭克福或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情況時,我們可以看到經紀人和交易員大聲叫喊、四處奔跑。可惜,愈來愈多的經紀人和交易員現在都靜悄悄坐在計算機前,說不定什麼時候,原來證交大廳的獨特氣氛便會消失了。經紀人坐在辦公室裡和客戶洽談,建議客人繼續委託代辦交易,最重要的,是鼓吹他們不斷進行新交易。
經紀人和交易員不靠股價指數的差價賺錢,而是按每筆交易向客戶收佣金。如果經紀人在一起聊天,他們首先談的是成交量,然後才是發展趨勢。有人講過一個故事:一位客戶去找經紀人,想聽取一些建議。經紀人使出渾身解數,勸他繼續買進IBM的股票。經紀人說完後,客戶才察覺到自己原本是想賣掉IBM的股票。「原來如此,」經紀人說︰「賣掉││這也不壞!」
基金經理:幾十億資金的統治者
第二類職業證券人士是基金經理,包括大型投資公司的基金管理人和產物管理人。他們調動幾十億資金,但和證券經紀人一樣,他們不是靠自己的資金,而是客戶的資金在工作。經理人及一群手下作準備工作的分析師,挑出看好的股票、債券或原料,以獲取報酬。整體來看,他們毫無成就,因為只有極少數的基金經理,能不斷超越平均指數,獲取更高利潤。
金融鉅子:大莊家
不是每個用自己資金操作的證券投資人都算投機家。
有些資產非常雄厚的金融鉅子,以幾百萬元,甚至幾十億元在進行交易。他們總是全力以赴,投入所發起的交易活動,以確保自己獲得多數,並策畫合併和收購其它公司。他一旦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便積極干預公司的管理體系,或解散看不順眼的管理階層。面對各種激烈活動,他的生活變得十分不安。如果他開辦企業,就會到證券交易所去籌措必要的資金。甚至他想掌控的那些公司,也是透過證券交易所取得控制權。他的目標總是集中在特定的交易中,他的買或賣都會導致大地震,影響整個證券市場。
套匯者:絕跡的投機人士
套匯指的是時間或空間上的投機行為。時間上的投機,指的是今天買,然後過一陣子用更高的價格賣出,或反過來,今天賣掉,以後再用便宜的價格買回來(即賣空)。另一種是空間上的投機,指的是同時在一個地方買,另一個地方賣。交易過程中,套匯者必須取得超過交易手續費的差價,才會獲利。和傳統的投機人士相比,套匯者的好處在沒有任何風險。因為,只有當兩個證券交易所出現差價時,套匯者才會委託經紀人進行交易。他事先就知道利潤有多少,因此,套匯者必須專注在蠅頭小利上,時時刻刻關注行情。
證券玩家:證交所中的賭徒
有種人,即所謂的證券玩家,肯定永不會消失,而且只會愈來愈多,讓我感到遺憾。我之所以如此稱呼他們,乃是因為照我的定義,他們不配冠上投機家的稱號,雖然一般大眾和新聞記者都以此稱呼他們。證券玩家連最小的指數波動都企圖利用。他在股價一○一時,買進某種股票,然後在股價升到一○三時,就賣掉。接著,他再在指數九○時,買進另一種股票,然後在九一個‧五時,又再賣掉。
投資者:證券市場中的長跑者
投資者和證券玩家剛好相反。他買股票,然後留個幾十年,當成養老金,或當成留給子女或孫子的財產。他從不看指數,對指數不感興趣,即使股價崩盤,也任由他去。他將資金長期投資於股票,一直投資下去。即使蕭條時期,也不減少股票的投資比率。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加入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證券交易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來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因為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如果我的話夠權威,能讓讀者盲目聽從(但我對此不抱幻想),本書到此也可結束了。但是,「賭徒」在我們心中蠢蠢欲動,誰能比我更瞭解投機活動的刺激所在。八十年來,我一直是位精力充沛的投機家,穿梭在全世界的原料、外匯和證券交易所。正確分析形勢及不同於一般看法的觀點得到確認,帶給我的快樂,遠比物質上的利潤大得多。所以我想告訴大家,是什麼因素導致一名精力充沛的投機家不同於金融鉅子、投資者和證券玩家。
投機家:有遠見的戰略家
大家也許會說,投機家便是介於證券玩家和投資者之間。當然,界限並非涇渭分明。不同於投資者,投機家對各種新聞都感興趣,但這並不表示,他會像證券玩家那樣,對任何新聞都有反應。如果投機家對上漲的指數進行投機,但由於某個偶然事件,行情暫時下跌,例如,美國總統心臟病突發(艾森豪威爾總統一九五五年心臟病發),或南美遭受地震,這時投機家不會馬上推翻自己的投機理念。只有當消息影響深遠,動搖了預測基礎,推翻原來的假設,才會重新規畫。投機家不在意X和Y之間細微的指數波動,他只跟隨趨勢,即從A到B的變化角度。
有遠見的投機家密切注意各種基本因素,如金融和貸款政策、利率、經濟擴充、國際局勢、貿易收支、經營報告等,不會受到次要的日常新聞影響。他制定周密的計劃和策略,根據每天發生的事件進行調整。總而言之,投機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確,畢竟是個想法。這是投機家和證券玩家的基本差異。
憑什麼投機?
只要有想像力,
老的東西,甚至老骨董,
都有機會再翻身。
說到投機,許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股票,股票已經成為投機和證券交易所的代名詞。我也一再談到和寫過證券交易所或投機的事,指的當然是股票投機。但在八十年的「證券投機生涯」中,我早已不只對股票進行投機。我的大量獲利是靠債券賺來的,但我在外匯和原料市場也很活躍,也在有形資產交易中累積經驗。
投機家中的世界主義者,不僅分析和觀察本國的股票市場,也分析和觀察全球發生的事,像國際政治局勢、大規模資金流向、工業大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議、巴黎俱樂部的債務談判、新的技術發展、巴勒斯坦問題,甚至巴西和中國的天氣。
每當某個地方出現機會,某種商品、貨幣、債券或股票的價格和正常價值之間出現差異,投機家便忙碌起來,等候市場在某個時候弭平差異。重大的機會不是每天都有,所以不該只把股票當成投機對象,例如我就曾利用債券作出最成功的投機。
債券:比你所知還重要的標的
債券也稱利率固定的有價債券,是大多數儲戶印象中的保險投資手段。以公債為例,只要買下有保障的債務人的債券,一直等到債券到期,根本不用冒賠錢的風險。購買公債的人總能以票面價值兌現,而購買公債時計算好的利率,對債券持有人來說,也是種保障。
外匯:過去比現在更有意思
今天,外匯市場是大玩家的遊戲場,因為銀行、保險公司和長期基金把外匯市場變成賭場,而且貨幣種類愈來愈少。引進歐元後,法郎和德國馬克之間的投機成為歷史,但前提條件是歐元要挺得住。
原則上,只有少數貨幣可供小資本的投機人士做期貨交易。為了獲得數量相等的外國貨幣,大家必須和相關國家保持特殊的聯繫。現在,也許在美洲或東歐小國,還存在些有趣的機會,但這方面,我不是專家。
誰若要進行重要貨幣的投機,就是和幾萬名大大小小的賭徒和投機人士競爭。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同時得到相關訊息,如果某個統計數字比預期好,大家便朝那個方向跑,如果比預期差,大家又跑往相反方向。
原料:投機家對投機家
原料投機中,長線(買入)總有短線(賣出)相呼應。一位投機人士把賭注押在價格上漲上,就會有另一位投機人士押價格下跌,這是個充滿巨大風險的交易。一般情況下,投機期貨意味著只須投入相對少量的金錢,大量購買銅、小麥或諸如此類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支付的金額不是買價,而是為將來發生的交易所支付的一種擔保。股票指數、外匯和債券的期貨交易同樣如此。
因為賣主以後才交貨,買主也是以後才收貨,所以期貨交易也稱「未來交易」。由於投入的資金少,這種業務的風險根本無從估計。如果商品的指數和原先期望的方向只差幾個百分點,持有人必須立即補繳資金,才能繼續保有原先數額的擔保。如果不補繳資金,立刻就會被結清交易,而把之前已經付過的資金全部賠光。
有形資產:是收藏?還是投機?
理論上,只有瞭解自己經營的有形資產,並且經驗豐富,才能賺錢。我說從理論上講,是因為我所列舉的諸如名畫、舊瓷器、舊家俱、鑽石、郵票和硬幣,只有收藏家才是真正的行家,他們熱愛這些東西,一起起床,一起入睡。但收藏家無法成為投機人士,因為他和收藏品難捨難分。雖然從賬面上看,收藏家獲得了巨額利潤,但卻不從中賺錢。相反地,低價買進,然後再高價賣出的投機人士,從來不會努力瞭解那些東西。
房地產:大投機家的事
唯一帶來利潤的有形資產投資,便是房地產。房產所有人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就可以收取或節省房租。我在巴黎有兩處住宅,在蔚藍海岸有座房子,在布達佩斯有處宅邸。只有位於巴黎聖路易島(Ile Saint-Louis)的住宅被我租出去,其它三處房產一直是我自己居住。根據這一經驗,我只能建議每個家庭,購買自己居住的住宅。這應該是第一項投資,因為這樣一來就不必受制於出租人,或是受房租上漲的影響。
我相信一件事,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雖然完全不同,但其運轉和其它投機市場一樣,遵循著相同的規則,有榮景、低迷和過度發展等時期。
想投機房地產,必須有巨額資金和良好信譽,因為購買房產的部分資金是向銀行或第三者籌措的。
我的結論是,資金雄厚,且熟悉房地產市場的投機人士,可以試試運氣。很多人,例如唐納‧川普(Donald Trump)靠房地產業致富。其它人如榮格‧史耐德(Juergen Schneider)卻因此破產,必須在監獄了卻殘生。就和其它的投機行為一樣,發財和破產緊緊相依。關於房地產市場,我知道的不多,因為股票才是我的王國。
股票:本身就是投機對像
無疑地,能為投機人士創造廣闊投資天地的是股票市場。全世界共有十萬多家上市公司,分佈在全球各個國家。大家可以針對某個行業的繁榮和衰退、某個競爭對手戰勝另一個競爭對手、某個國家的法律變更、大選、社會發展趨勢、未來時裝的發展趨勢,還有新技術的發展進行投機。有的公司在白天找運氣,有的則在全球碰運氣。
大家總能找到被低估的公司。前面提過的億萬富翁巴菲特就是靠這發財的。或者找到被高估的公司,進行投機,大家可以利用「轉機股」發財,像我就曾以克賴斯勒的股票作投機(我在其危機時,以每股三美元買了克賴斯勒的股票,現在每股的價格為一百五十美元)。還有像微軟或戴爾計算機(Dell)的「飆升股票」,利用這種股票,大家同樣可以發財。
奇幻的證券交易所,
證券交易所,
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財富,
對某些人來說,卻意味著毀滅。
言辭尖刻的人說,魔鬼創造了證券交易所,為的是告訴大家,他們和上帝一樣,也能無中生有。錯了!魔鬼並未創造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所是自行發展成的,在大樹下,在華爾街,或在大街拐角處,或在咖啡廳裡,為的是以後能夠搬進宮殿。
荷蘭印度和英國東印度
英國對印度公司的海上霸主地位和荷蘭成為強勁對手,感到惴惴不安。於是建立英國的「東印度公司」,試圖打破荷蘭的壟斷地位,重新建立自由競爭,但是,「東印度公司」並未能動搖荷蘭公司的獨尊地位。西方強權開始在本土、海上和證券交易所進行激烈爭戰。如果荷蘭的印度公司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今天都還在的話,他們或許會試著收購對方。
受運輸費用的影響,這家或那家公司的股票上漲或下跌,運抵的貨物愈來愈貴,而且總是超過大家的預期,投機人士一天比一天激動。對荷蘭印度公司來說,一六八八年發生的一場災難,對我們也具有特殊意義,因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股票崩盤」。
基於這個原因,加拿大的鈾礦業在五○年代也經歷同樣的命運。儘管核子科學長足發展,但始終沒有出現獲利,看來也沒希望在未來某天有所改變;投機人士不得不為他們的幻想付出昂貴代價。在一九五七年的股票崩盤中,鈾礦股票因之前的炒作而掉了九○%的價值,損失慘重,加拿大證交所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恢復元氣。雖然鄰國華爾街的股市看漲,卻無法恢復原先的基礎。類似的原因也讓其它投機人士在巴黎證券交易所破產,他們被騙,以為撒哈拉沙漠的石油開採業會帶來豐厚的利潤,但發生在阿爾及利亞的政治事件和國有化,令他們的希望化為泡影。
混亂中的混亂
自十七世紀中葉起,阿姆斯特丹的證券交易所就已類似現代證券交易所。當時就已有人從事期貨和期權交易,有結算日、補償交易指數、展期交易和貼現交易、買空財團和賣空集團。阿姆斯特丹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債市場,細膩講究的期貨交易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中誕生。經紀人和坐在鄰近咖啡館裡等候交易結果的客戶間,有交易員和聯絡員。各種影響行情的謠言、錯誤的警報及各種伎倆早已出現,讓有眼光的謀士得以利用行情漲跌獲取利益。
受人矚目的印度公司股票不斷攀升,尤其當某大機構操縱上漲行情時,股票更加看漲。貨船延期返回的壞消息,本來是無任何危險的普通消息,但在大家都感到振奮時傳來,便顯得很不恰當。受害人當中有詩人、哲學家和狂熱的投機人士維加(Jose de la Vega),他是阿姆斯特丹西班牙籍猶太難民之子(和紐約十萬名德國難民子女一樣)。他的作品《混亂中的混亂》既是一部哲學著作,也是一篇報導。書中描述十七世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的真實情景。我多次閱讀此書的德文版,一九一二年的翻譯版本,值得向每位投機人士推薦。維加曾經三次靠投機發財,然後又失去財產,證明他完全有資格評論這個題目。
臉書粉絲專頁: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 Oct 09 Tue 2007 18:45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書摘(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