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粉絲專頁: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上次回這篇文是去年五月的時候了
至於為啥這麼久沒回...因為這半年都沒啥摸到季線的機會
個人覺得沒啥好股票 大致上維持低水位作多的狀況
反正系統自己定 輸贏看天命 不是自己能賺的行情就要認份

事後來看 在這兩年裡當個死多頭會是最好的抉擇
但是抱越久賺越多的行情 到底還能持續多久?
這邊我沒辦法給大家答案 因為我沒有預知行情的能力

不是說季線破了趨勢就一定會翻空 但總是個警訊

sta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1985到1990,台灣指數最光輝的一段歲月。經濟的高速成長,加上台幣強烈的升值預期,造成海外的熱錢大量流入台灣,造就了「台灣錢,淹腳目」的局面,房地產在短時間內就翻了兩翻,中間雖然經歷過1987年的全球股災,崩跌程度高達50%;以及1988年時,財政部長郭婉容在中秋節前夕宣佈開徵證所稅,造成指數連續19天跌停板的奇景,台股指數依然從1985年的低點636點,瘋狂上漲到12682點,差距將近20倍,當時市場樂觀的情緒瀰漫,大家普遍認為股價會上漲到15000點以上。

這個時代的股市已經不再是理論上那種,讓大眾一同分擔企業投資風險,並共享企業獲利成果的所在,而是一個巨大的賭場,在那段時間中,任何人都可以輕鬆達到一年數十%的報酬率,要是運用丙種資金,年報酬翻上數倍都不是稀奇的事。

高額的報酬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股市,全民瘋股票的結果,成交量甚至曾經達到東京和紐約證交所兩者的總和,高額的成交量代表的是高市值以及高週轉率,絕大多數的交易都是由散戶所貢獻。當時的號子門口是車水馬龍,店內是人山人海,營業櫃台永遠都擠滿人,即使開了冷氣依舊像鍋爐,下單買賣股票的人,要是擠不到櫃台,甚至得用竿子將單子吊給櫃檯的人。

當時的股票薄薄一張,卻像是用黃金打造的一樣,金融與資產股百元以上毫不稀奇,多得是500元以上甚至突破千元的個股,其中又以1972元的國泰最為膾炙人口,一張股票就足以在台北買下一間房子,股價稱王將近十年之久。台股的本益比衝上了100倍,榮登全球最昂貴股市的寶座。

要支持如此瘋狂的多頭市場,必然要有一些理由,以下就是幾個當時最流行的多頭邏輯:

sta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業務員的專業

對於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商品缺乏知識的大眾,在看到西裝筆挺的理財專員時,多半會認為他們對於金融商品具有高度的專業知識,因此應該要相信他們的專業,根據他們的推薦去購買金融商品?理財專員的確需要相當的專業,但專業的部份不在於產品知識,而是銷售技巧。幾乎所有的理財專員都需要承擔業績壓力, 尤其是新推出的商品,即使理專知道某項商品其背後隱藏了巨大的風險,但為了能讓這些商品賣出去,隱瞞會是非常普遍的作法。

2008年的連動債風暴即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理專在推銷這些商品的時候,只會強調年報酬率遠高於定存,但對其下檔風險卻絕口不提,或者用發生風險極低來輕描淡寫的帶過,許多人也因聽信理專的推薦,結果把終身的積蓄都賠上去,根據商業週刊在當年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有三成五的民眾,根本搞不清楚自己買的基金、連動債、與保單的內容是什麼。類似的案例還有把長年期壽險包裝成高利定存,等到投資人想要贖回的時候,才發現資金被鎖死,提早贖回得打很多折。

理論上理專應該和客戶維繫長期的關係,著眼點也應該放在客戶的長期績效上。但要成為高薪業務員,手續費收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會讓理專有幾種傾向:讓客戶短線進出、以及無視客戶的性質,單純銷售佣金最高或最好賣的商品。很多理專會鼓吹固定比例停利的觀念,其目的就是讓客戶不斷的在各種標的之間轉換,以賺取手續費,但這種方式對長期績效有明顯的負面效果。追逐熱門的資產類別,在長期更是保證讓績效低於平均的方法之一,但又有多少理專願意拿自己的業績當代價,去阻止客戶購買此類商品?

致富聖杯

sta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 引述《tcy0629 (帥貓阿邦)》之銘言:
: 請問各位股市先進,都是以哪種技術分析指標為標的?
: 我是新手,適合看哪些技術分析呢?
: PS.最近有個紅綠燈指標好像還不錯,可以參考嗎?
那類指標通常不是真的準
是"只把準的部份秀給你看"
坊間很多教技術分析的書都是這樣

那種書絕對不會跟你談"全體樣本"
只有"精選範例" 老實說只要你選的到超級大飆股

sta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不是件愉快的差事

波段操作的宿命就是 賠錢的次數總是比賺錢的多
若目標放在千點以上波段 有時甚至得等上個把年
才能抓到一波大行情

你必須謙卑 承認市場才是老大
它陰晴不定 通常不會照你的預期走
有些波段操作者甚至會放棄去猜測 單純的隨波逐流

sta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