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世紀投資封神榜》 股神巴菲特 放長線釣大魚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是投資界公認的股神,美國「退休金暨投資」專業期刊日前公布一項Carson集團所做一項調查,他再度榮登世紀最佳投資經理人。
這項調查票選出20世紀十大投資經理人,除巴菲特股神外,另外還有彼得.林區(Peter Lynch)、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墨比爾斯(Mark Mobius)等九人。
本系列將逐篇介紹這十位世紀經理人的投資理念、如何在市場呼風喚雨,歷經空頭洗禮,他們持續為投資人創造最大權益。
股王是什麼?當然是股價最高的股票囉。台灣股市出過很多股王,此起彼落,十分熱鬧。最有名的股王是改名國泰金控的國壽,天價是1,950元。談到股王,很多投資人不免捶胸頓足,因為股王讓太多人財運淪落,不堪回首。
投資人追逐股王沒有錯,錯的是愛上沒有穿衣服的股王,看走眼買了假股王。要是當年選中「股王之王」美國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買個100股,現在光是這100股,價值就接近新台幣3億元(美國的股票通稱大股,一張股票是100股,台灣的股票是小股,一張代表1,000股)。
不錯,一股波克夏A股(紐約證券交易所代號為BRKA)以美股31日收盤價為8.7萬美元,換算新台幣高達295萬元,和歷史天價9萬5,700美元(新台幣327萬餘元)相比,已經少了將近31萬元。投票權只有一股A股30分之一的波克夏B股(BRKB),收盤價大約等於A股的30分之一。
早年波克夏股價還沒有這麼貴,甚至在2000年初,還跌到大約4萬美元出頭,台灣有不少富人都買得起,問題是「有錢難買早知道」。
不過,要買波克夏股票前,你要好好考慮一番,因為這檔股票既不分紅,也不配股,有點像是年年大幅增值的不動產。唯一的例外是,1969 年公司曾配發過每股0.1美元的股利,巴菲特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他直說:「決定分配股利時,我一定是在洗手間裡。」
波克夏是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控股公司,說起平易近人、又有美國南方人熱情的巴菲特,奇聞軼事還真不少,據說他跟世界首富蓋茲(Bill Gates)一樣,智商高的嚇人,超出正常IQ表之外,心算嚇嚇叫。
蓋茲從小玩電腦,以電腦奇才著稱,巴菲特卻從小就善於做生意和投資,天生是賺錢奇才。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瑪哈(Omaha),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父親是證券經紀商,後來選上聯邦眾議員,一共當了四屆。
巴菲特的祖父開雜貨店,巴菲特六歲時,就用0.25美元,跟祖父買了半打瓶裝可口可樂,然後每瓶用5美分賣掉,賣了0.3美元,賺了兩成的利潤。
11歲時,巴菲特用每股38美元,替自己和姐姐買了三股城市服務公司(Cities Service)特別股,隨後股價跌到27美元多,讓巴菲特嘗到套牢之苦,等股價回升到40美元後,他立刻賣掉,賺了一點錢。
但不久之後,他就後悔了,因為這檔股票飆到200美元。這次經驗讓他學到投資的第一課:耐心是美德。耐心是巴菲特半世紀多以來始終堅持的原則,耐心的意義不是一年、兩年,是一輩子。
50多年後,巴菲特還在股東會上告訴大家:「我們偏愛的持股期間是永遠。」不過他也說過「如果你不想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麼你連持有十分鐘都不應該。」對他來說,只有這麼久的期間才叫投資,在股市裡進進出出不是投資,是投機。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選股 先看經營者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17歲高中畢業後,因為父親在華府當眾議員,跑到美東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就讀,可是讀起來沒有什麼意思,因為他說教授知道的東西沒有他多。
兩年後,他父親競選第五任眾議員失利,回老家重操舊業。巴菲特也放棄華頓的學業,轉回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連同在華頓唸書的時間,一共三年就大學畢業,拿到文理學士學位。
就讀哥大 受教葛蘭姆
巴菲特一直不想上大學,因為他17歲時,靠著送報,已經賺了5,000美元,大約等於2000年時的新台幣145萬元。同樣的,他20歲大學畢業後,也不想上研究所,家人說服他申請哈佛大學商學所,卻沒有錄取,就改上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研究所,因為那裡有投資大師葛蘭姆(Benjamin Graham)和杜德(David Dodd)任教。
哈佛以20歲的巴菲特「太年輕」為由,拒絕讓未來的財神爺上商學所,犯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招生錯誤。所以有個笑話說巴菲特唸完研究所後,寫了一封信給哈佛招生主管,說一年前被他拒絕的學生,現在以特優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畢業了。
據說哈佛這位主管回信說:「謝謝你來信,我們哈佛大學每年都覺得,我們有責任拒絕一些資歷很好的學生,好讓哥倫比亞大學也能夠有一些好學生。」
根據調查,實際上沒有這回事,因為巴菲特沒有這麼騷包。
後來在柯林頓政府中擔任財政部長的魯賓承認,他年輕氣盛時幹過這種事,從哈佛大學以特優成績畢業時,曾經寫信給拒收他的普林斯頓大學示威,學務主管回了一封信,說普林斯頓拒絕魯賓,是希望讓哈佛也有一些好學生。
證券行業 遭勸別從事
巴菲特確實是好學生,葛蘭姆在哥大教書30年,某一科從來沒有給學生A+的成績,巴菲特是唯一得到A+的學生。總之,巴菲特從研究所畢業了,父親開證券號子,不愁畢業即失業,不料父親和葛蘭姆都勸他別做這一行。
他卻不為所動,甚至告訴葛蘭姆,願意不領薪水,為葛蘭姆經營多年的投資公司工作,葛蘭姆是猶太裔,那時從不錄用基督徒,希望把工作機會留給猶太裔,巴菲特失望之餘,只好回家吃老米。
他在父親的號子工作,很快的認識美女蘇珊.湯普森,還沒22足歲就結婚,也快快的生了長女,後來再生了兩個兒子。蘇珊把子女養大後,在1977年跟巴菲特分居,長住舊金山,卻一直沒有離婚,還為巴菲特牽線,介紹女朋友,跟巴菲特同居多年的地下夫人就是蘇珊牽的線,三個人關係密切,時相往來,一齊度假,送禮給親友都一齊具名,形成奇異的三人行。蘇珊7月29日因為心臟病去世,巴菲特看著她辭世。
巴菲特婚後,上過卡內基的課程,克服不敢在大眾前說話的問題,開始在奧瑪哈大學教書。更讓他喜出望外的是,葛蘭姆打電話來,請他去上班,讓他有機會學習價值型投資的精髓。
葛蘭姆是百年難得的奇才,以證券分析與價值型投資之父聞名,死後幾十年,年年還有忠誠擁護者聚會紀念他,他1934年出版的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1940年出版的智慧型投資(Intelligent In-vestor)不斷再版,一直賣到今天,根據企業的「真值」投資,就是葛蘭姆提倡的觀念(兩書都有中譯本,由寰宇出版社出版)。
今年5月的波克夏公司股東會中,巴菲特告訴股東:「在我看來,今天的證券分析跟50年前沒有兩樣,我並沒有一直學習健全投資的基本原則,基本原則還是葛蘭姆說的那些東西,你需要的投資知識架構大部分都在明智投資人這本書裡了,投資時,要想像你在這家公司工作,你能夠了解這家公司的業務,接下來,如果你有正確的性格,就會有優異的投資績效。」
了解業務 投資者必備
巴菲特在葛蘭姆的公司裡,每天研究標準普爾公司出版的研究報告,尋找投資機會,逐漸形成跟葛蘭姆不同的投資哲學。葛蘭姆決定是否投資時,只注重財務報表的數字,不重視經營者。巴菲特卻認為公司經營者是重要因素,十分注重公司經營狀況。
1950到1956年間,他的財產從不到1萬美元增加到14萬美元,他知道在葛蘭姆公司的前途有限,葛蘭姆正好要從投資與教書生涯退休,巴菲特決定離開紐約,放眼故鄉,期望攀爬另一座高山。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投資 在精不在多
文 / 劉道捷
從1956年創業到1961年,巴菲特展現高明的投資手法,五年創造了獲利251%的驚人記錄,同期間,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只上漲74.3%。
巴菲特超高的操作績效,吸引各地投資人,到1962年他的合夥人增加到90多位,公司資產超過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美元是巴菲特的。他的原始出資100美元,不收代操或管理費,每年操作獲利超過4%以上的部分,他可以抽成四分之一。
公司成立十年後,巴菲特創造的投資報酬率達到11.5倍,同期內,道瓊指數只上漲1.22倍,巴菲特管理的資產增加到4,400萬美元,其中大約690萬美元屬於巴菲特夫婦。如此高明的投資,自然吸引更多投資人,可惜巴菲特已經決定不接受新投資了,不但如此,巴菲特還有更遠大的計畫。
操作高明 吸引投資人
但是他沒有把計畫告訴投資人,卻在締造一年59%投資報酬率、管理資產突破1億美元。1969年,他通知大家,他要解散有限投資合夥,不再為大家管理資產,但是他會繼續經營事業。接下來他開始出脫持股,只保留兩家公司,其中一家是波克夏公司,他也把波克夏公司股票按照投資比率,發給投資人。
不知道當初分到波克夏股票的金主,是否保留了股票?如果沒有留下來,恐怕一輩子都會捶胸頓足。但是,照巴菲特的說法,早期出資請他操作的人,都忠心耿耿,沒有人賣股票,像他阿姨,打死她也不會賣。
紐約的歐斯默夫婦也是這樣,他們看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比較不同的地方是他們跟巴菲特同鄉。歐斯默是布魯克林科技大學化工教授,太太當過老師,後來在各種公益和藝術團體當義工。1995年歐斯曼去世後,曾經瀕臨破產的布魯克林科技大學,意外繼承了歐斯曼1.75億美元的遺產,大家才知道他們是億萬富翁。
歐斯曼太太在1998年去世後,兩夫婦一共遺贈財務困難的布魯克林各種公益團體3.4億美元,他們的遺產有7.5億到8億美元,大部分是波克夏股票。
長抱好股 不賺錢也難
對布魯克林科技大學來說,可惜活到90多歲的歐斯曼沒有多活幾年,他去世時,波克夏的股價大約是3萬美元,遺囑留到今天執行,布魯克林科技大學會有5億美元進帳,歐氏夫婦的股票至少價值有21億美元。
原來歐斯曼夫婦和巴菲特是通家之好,1960年時,歐斯曼夫婦各拿了2.5萬美元給巴菲特操作,到1970年,各自以42美元的價格,大約換到上萬股波克夏股票。
這個故事印證了巴菲特「投資在精、不在多」的原則,巴菲特認為:「不知道自己做什麼的人才需要分散投資,在正常的狀況下,只要抱著少數傑出公司就夠了。」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了解企業經濟,只要找五到十家價格合理、擁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你看波克夏公司的投資,會覺得巴菲特買下的一、二十家公司,經營項目五花八門,其實不然,絕大部分都是一種行業一家,只有保險業例外。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投資 偏愛保險業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跟恩師葛蘭姆不同,葛蘭姆樂於傳授自己的投資方法,巴菲特卻秘而不宣,幾乎從來不傳授投資心得。
他的投資絕招,都是別人從他寫給波克夏股東的信、從他在股東會上的講話整理出來的。同樣的,巴菲特有重大投資計畫或有重大轉變時,也不喜歡告訴別人。
他1969年結束代操時,沒有向委託他操作的人說明原因,先前買下從事夕陽工業紡織業的波克夏公司時,也沒有說明為什麼,但是大家都相信他的誠信絕對沒有問題。
他創立由七個人組成的有限合夥巴菲特公司時,合夥人都是姐姐、阿姨之類的親朋好友,他們在1956年5月1日巴菲特的公司開張時,一共只拿出10.5萬美元,後來都變成億萬富翁。
但他們都像巴菲特或歐斯默一樣,發大財後,仍然不改樸實、勤儉的個性和生活。巴菲特創業時,先花了3.15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以臥房當辦公室,後來才搬到一間小小的辦公室。
50年後,他還住在這棟老房子裡,沒有換千萬或億萬豪宅。但是也不知道他是否相信風水,堅持要住在龍興之地。
投資心法神秘兮兮
巴菲特不教人投資,對自己的遠大計畫也秘而不宣。但幾十年後來看,可以看出他受1960年代流行的集團企業影響,要以波克夏為控股公司,建立企業王國,掌控各種公司。
現在波克夏旗下企業包括巧克力、家具賣場、珠寶、地毯、建材、內衣褲、鞋子、飛機製造商、飛行學校等等,但主力是幾家保險公司,比較著名的是通用再保險和公務員保險公司(GEICO)。到2003年,波克夏大約掌控40家公司,員工大約有15萬人。
當年絕大部分集團企業會形成,主因是企業追求成長,希望靠著併購,擴大企業規模,在合併財務報表中,呈現營收年年大幅成長的表象,進而使股價維持高檔。極力爭取為台灣製造傳統潛水艇的李頓工業公司,當年就是著名的集團企業。
這種只注重營收成長、擴大事業規模的作法基本上不健全,最後垮的垮、散的散,真正成功的集團企業很少,幾年之內,集團企業就風流雲散,成為歷史。
注重長期穩健成長
巴菲特建立企業王國的方式不同,都是買下獲利長期穩健成長的好公司,這樣建立起來的集團企業,獲利幾乎年年成長15%以上,用複利計算,年復一年,獲利會多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這點是他從葛蘭姆學到的最重要原則:「最聰明的投資,就是最有效率的投資。」他認為這是投資和併購企業最基本的原則。有意思的是,巴菲特是在波克夏公司年報中提到旗下保險事業經營績效時,談到這一點。
巴菲特認為投資或經營保險事業是最高明的作法,因為保險公司收到成本極為低廉甚至負成本的資金,再拿別人的錢去投資生利,是最有效率的操作手法。難怪台灣首富是經營保險業的蔡家,難怪台灣眾多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拚命打進保險業。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觸角敏銳 跨足保險業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經營波克夏公司最初20幾年裡,也投資保險公司股票,波克夏還是比較像一家企業集團,到1990年代,才大力投資與併購保險公司,現在公司六成以上營收來自保險,變成了比較像以保險業、尤其是以產險為主力的投資集團。
勢力打入英國 百年老店
波克夏旗下現在擁有多家大型產險和再保險公司,勢力甚至打入有幾百年歷史的英國勞氏保險市場。公司經營方向這樣轉變,原因可能是能以低價購買的其他事業愈來愈難找,更可能是因為巴菲特看出保險業是讓公司大規模成長的絕佳事業。
巴菲特說過,保險公司只要善於控制風險,可以說是一等一的事業。這點應該是波克夏在1998年,花費220億美元,買下美國最大的通用再保險公司100%股權的原因,買下通用再保險,也取得世界最老的科隆再保險公司82%股權。
妥善利用資金 創造利潤
隔年,通用再保險為巴菲特貢獻的資金超過150億美元,到2001年,巴菲特旗下所有保險公司貢獻的資金高達355億美元。源源不絕的巨額資金經過巴菲特的妥善利用,又為公司創造龐大的利潤,實在是美上加美的生意。
一般人認為巴菲特以投資操作起家,可能不了解保險業,其實是嚴重誤解。巴菲特絕對不是誤闖保險業,他21歲時,就已經深入了解保險業。
實事求是精神 終生受用
1951年巴菲特還在念研究所時,在一本舊名人錄中,發現恩師葛蘭姆是GEICO董事長,就在天寒地凍的元月某一個星期六,跳上火車,跑到華府,到這家公司所在的大樓拚命敲門,好不容易警衛來開門,讓他上樓跟唯一還在公司加班的總裁助理戴維森(Lorimer Davidson)見面,戴維林木為巴菲特上了四個多小時的保險經營課,巴菲特茅塞頓開,終生受用。
GEICO現在是美國第五大汽車險公司,市場占有率低於4%,還有很大發展餘地。GEICO原名政府員工保險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專門提供理賠率低落的政府員工保險,因為採用直銷、不靠經紀人招攬保險,和對手相比,擁有絕佳的成本優勢。後來葛蘭姆入主這家公司,並且讓公司上市。
巴菲特1951年就花了10,282美元,買了350股GEICO股票,隔年賣掉,賺了大約5,000美元,賣GEICO是為了換本益比只略超過1的另一家保險證券公司,結果他賣掉的GEICO股票20年後價值大約130萬美元,讓他相當後悔認為是重大錯誤。
1976年,巴菲特再度介入GEICO,這時GEICO因為投身高風險業務,蒙受重大虧損,股價跌到2美元,巴菲特卻看出這家公司沒有問題,只是經營者無能,於是低價買下33%股權,此後逐漸增加持股到51%,到1996年,波克夏拿出23億美元,買下GEICO其餘股權,百分之百擁有GEICO,原因還是認為公司經營健全,又能提供巨額流動資金,讓波克夏投資獲利。
==
世紀投資封神榜》掌握911契機 巴菲特峰回路轉
保險業這麼好,碰到巨災怎麼辦?碰到2001年911恐怖攻擊這種空前的巨災,估計所有保險公司和投資者一共損失750億美元,保險業豈不是要賠光家當?
巴菲特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反應也與眾不同,他認為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不可能打勝,大家今後可能面臨更可怕的恐怖攻擊。
911恐怖攻擊摧毀了紐約世貿中心建築群和民航機財務損失,加上大約3,200條人命,讓保險業者蒙受龐大理賠損失,巴菲特旗下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就達到25億美元,導致巴菲特擔任董事長37年來波克夏公司第一次營運虧損,虧損金額為4,700萬美元,還好這一年實現了約8.5億美元的投資收益。
如果是脆弱的保險公司,碰到這麼龐大的理賠,可能就倒下去了,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長久以來的經營理念,就是能夠承受不可避免的巨災損失。因此只是造成公司小幅虧損,卻乘著911恐怖攻擊的契機繼續擴張,提高保費,隔年又是一條好漢。
巴菲特在911恐怖攻擊後痛切檢討,說他預見到可能出現這種恐怖攻擊,卻沒有採取行動,讓通用再保險承擔過高的巨災風險,終歸徒然。他說了一句值得深思的話:「我違反了諾亞的原則,預測豪雨沒有用,建造方舟才有用。」
換句話說,巴菲特的方舟就是就是提高保費,降低風險,獲得更高的利潤,同時因為恐怖攻擊造成的損失太大了,保險業者不願意提供恐怖攻擊險或兵險,還挑精揀廋,挑軟柿子吃,只保能夠獲利的保單,把重大風險推給政府。
如果沒有保險,彌補另一次類似911式攻擊造成的風險,可能嚴重妨礙新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和其他大型建築的營建,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財務問題,因此政府必須用某種方式,擔任這種風險未來的最後保險者,就像中央銀行是所有銀行的後盾一樣。
不過,911恐怖攻擊經過三年後,誰應該負起承擔這種風險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不管這個問題如何解決,911攻擊除了造成波克夏公司首次本業營運虧損,也使公司每股淨值也下6.2%,是巴菲特當波克夏董事長37年以來,淨值首次降低,遠勝過標準普爾(S&P)500指數12%的跌幅,沒有達成巴菲特創造12至15%成長的目標。
因此分析師開始說巴菲特已經失去點石成金的功夫,有些投資顧問開始調降波克夏的評等,不再列為積極買進,甚至有人認為現在不應該再投資波克夏公司,原因是波克夏公司已經變成大公司,巴菲特不再能夠輕易的運用資金,創造超高投資績效。
事實上也是這樣,最近十年裡,巴菲特每年為股東創造16.1%的投資報酬率,遠超過同期內S&P 500指數9%上下的報酬率,但是,已經遠達不如先前十年(1984到1994年)每年將近32%的平均年度投資報酬率,或許巴菲特已經垂垂老矣。
==
世紀投資封神榜》逆勢操作 巴菲特投資原則
文 / 劉道捷
911恐怖攻擊讓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賠了25億美元,卻證實巴菲特的另一條重要投資原則:「我們在別人貪心時害怕,在別人害怕時貪心。」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崩塌迫使美國股市休市一周,如此可怕的衝擊自然造成人心惶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因此特別在恢復交易前一天,邀請巴菲特、奇異公司董事長魏爾奇和前任財長魯賓,舉行鼎談會,請他們針對美國經濟與股市前景,發表看法。
主持人問巴菲特,開市後會買、還是會賣,巴菲特說,他什麼都不會賣,如果價格跌得夠低,他甚至可能買進一些股票。結果,美國經濟基本面並未遭到恐怖攻擊破壞,仍然相當健全,標準普爾(S&P)500種股價指數在911攻擊後一個月,也就是10月11日,就回升到超過9月10日的水準。 在911恐怖攻擊後,美國股市的跌幅不到14%,攻擊後一個月內,從股票共同基金流出的資產不到1%,情況遠勝過1987年股市大崩盤、股價暴跌超過22%、共同基金資產流出超過3%的慘狀。
同樣的,你可以想像到巴菲特在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時的反應。當時通訊不如現在,連新上任的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坐在飛機上,都不知道發生這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直到飛機抵達他準備發表演講的目的地德州達拉斯,才有人告訴他股市崩盤,可能是飛機引擎聲音太吵,葛林斯班乍聽之下,還以為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跌了50點,沒有什麼大不了。巴菲特也不是第一時間就得知股市崩盤的消息,知道之後,也沒有一點恐慌或困擾,只是鎮定的看看自己公司的股價後,就回頭去工作。
在他看來,股價和經濟一樣,只是數字而已,即使波克夏公司的市值在這場崩盤中,銳減了整整25%,對他來說,也只是數字而已。說不定他還很高興股市崩盤,竊喜又有撿便宜貨的好機會了。果不其然,一年後,可口可樂公司流年不利,在華爾街券商眼中好比棄兒,股價跌破11美元,巴菲特卻像瘋了一樣,拚命買進可口可樂股票。巴菲特的一位老鄰居這時已經當上可口可樂公司總裁,發現有人大買自己公司的股票,不由得十分擔心,深入了解後,看出買單都來自美國中西部。
他立刻想到可能是巴菲特的傑作,就打電話去問,巴菲特坦白承認,卻要求他和可口可樂公司保密,到他買足5%,達到持股5%以上大股東的標準、必須申報時為止。
最後巴菲特一共花了12.99億美元,買了2億股可口可樂股票,占可口可樂股權的8.2%。你知道這批持股現在價值多少嗎?根據波克夏公司今年5月發布的年報,到去年12月31日,這筆投資帳上價值101.5億美元。
==
世紀投資封神榜》買股票 是為投資事業
巴菲特愛喝可口可樂出了名,他每天至少要喝15罐櫻桃可口可樂,慾望不多的他,午晚餐吃漢堡或牛排,都用一缸子的櫻桃可樂把食物沖下肚。 他對可口可樂也如數家珍,會告訴你美國人喜愛百事可樂,因為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甜4%,但是,百事可樂銷售量還是遠不如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才是「可樂之王」。
為了波克夏旗下事業的生意,巴菲特必須出差招商,在大飯店或其他公共場所舉辦說明會。在這種人潮擁擠的場合,要找巴菲特不容易,可是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跟著可樂走。你要是在五星級大飯店裡,看到服務生載著白手套,用銀盤托著冒著汽泡的可口可樂,跟著服務生走,有九成以上的機會找到正在招商的巴菲特。
但從小靠賣可口可樂賺錢,愛喝可口可樂,不是他買下8.2%可口可樂公司股權的原因,他買可口可樂股權是因為可口可樂是不可或缺的事業,因為(在微軟的品牌竄起來之前)可口可樂多少年來,一直是世界最有價值、最著名的品牌,是隨著時間過去、隨著人口增加、隨著世界各國日趨富裕,會賺更多錢。 可口可樂公司主宰全球軟性飲料市場,占有世界軟性飲料市場的44%,他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會改變這種狀態。可口可樂又是世界最知名的品牌,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例如,顧客要喝可口可樂時,到商店、賣場或銷售點時,絕對不會說要買「可樂」,而是指名購買「可口可樂」。這種品牌優勢迫使零售商店裡絕對必須擺放可口可樂。 在他眼中,只有不可或缺的事業,沒有不可或缺的公司,可口可樂是必不可少的事業,可口可樂公司反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公司,從投資觀點看,一定要清楚分辨不可或缺的事業和不可或缺的公司,兩者有重大差別。
這種看法透露了他的重要投資理念之一:買股票是為了投資事業,永遠持有。 他用極低的價格,買下可口可樂公司2億股,可以說是投資經典之作,其中涵蓋眾多價值型投資的原則。但是從巴菲特的觀點來看,首先,這筆投資凸顯巴菲特從葛蘭姆和杜德學到的三大投資原則中的第一原則:應該把股票看成一家事業的所有權,不該看成股票。 第二個原則是應該從「市場先生」的觀點看市場,市場一直存在,不管你買不買股票,市場每天都會訂出價格,把股票賣給你,或是向你買股票。因此你必須把市場波動看成朋友,不是敵人,從其中愚蠢的波動狀況中得到好處,而不是陷在波動中,無法自拔。 第三個原則是投資安全邊際原則,安全邊際的意義可以從建築橋梁的例子中看出來,就是如果橋是要讓載重100噸的卡車通過,要蓋可以承受150噸的橋。巴菲特師承兩位大師,同樣認為這是投資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
世紀投資封神榜》健全投資,不會變窮
巴菲特說的很明白,投資事業、正確看待市場、安全邊際是投資三大原則,這也是葛蘭姆的貢獻。100年後,大家應該還會把這三點當成健全投資的基礎,健全投資的好處是可以讓你變得很富有,前提是不能太急切;更好的是不會讓你變窮。
但巴菲特也指出,這三點太簡單、太平凡了,有點像花八年時間念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才發現萬法歸一,又好像花八年時間念神學院,最後發現最重要的是十誡。大家通常會忽視簡單卻重要的東西,不知道這種東西是重要的觀念。
巴菲特以投資事業的心態買進可口可樂股票2億股,可說是經典之作,這項投資涵蓋眾多價值型投資的原則,難怪有人把這項投資當成典範,進行個案研究,我們可以歸納出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十個問題。
一、是否銷售可能長期銷售的品牌產品?
二、事業是否容易了解?
三、是否投資、經營專精的領域?
四、是否能夠提高價格,維持或提高利潤?
五、從長期負債和流動比率來看,公司財務是否保守?
六、是否長期維持高水準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資本報酬率?
七、至少五年內,每股盈餘與每股銷售額成長率是否持續高於市場平均水準?
八、是否買回自家股票、買回方式是否負責?
九、經營階層是否明智運用保留盈餘,提高股東報酬率?
十、是否需要龐大的資本支出,才能確保證繼續獲利?
可以想見,巴菲特擁有的可口可樂每股平均成本才6.5美元,他決定大買可口可樂股權時,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都是正面的。因為問題很多,答案複雜,這裡只提出一部分答案。可口可樂從1916年7月1日開始銷售,到1988年已經賣了70多年,暢銷全球,是世界最知名品牌。最重要的是,顧客忠心耿耿,非喝可口可樂不可。同時,可口可樂公司也發展出其他著名、暢銷品牌。公司專注本業,心無旁騖,又可以提高價格,趕上通貨膨脹,銷售不會減少。
巴菲特自己談到可口可樂時指出,可口可樂是必不可少的事業,今後會繼續主宰全球軟性飲料市場,除了市場占有率之外,還擁有人心占有率,長期可提高每罐可樂的價格,增加盈餘,他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會改變局面,有什麼公司能把可口可樂公司趕下龍頭寶座。
巴菲特也說過:「堅持投資你知道的東西。」他說他知道今後一、二十年內,大家會繼續喝可口可樂,也大致知道可口可樂公司會賺多少錢,他不羨慕別人從他不知道的東西賺到很多錢,也不想從他不知道的東西上賺錢,只擔心不能肯定他確實知道的事情。投資人以後投資股票時,或許可以參考這種架構,決定是否應該投資。
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後不久,可口可樂股價飆漲再也見不到10美元以下低價,公司年年賺錢,年年分配股利,以1998至2002年為準,五年一共分派了3.44美元的現金股利,從巴菲特買進時開始計算,分得的股利早就超過他的買進價格。
==
世紀投資封神榜》跟著巴菲特,獲利可期
文 / 劉道捷
波克夏公司的2003年年報列出十大持股,除了每股買進成本6.5美元的可口可樂公司2億股外,比較著名的公司包括:金融業的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與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刮鬍刀暢銷全球的吉列公司(Gillette)、傳播業的華盛頓郵報公司(Washington Post)、經營投資服務的穆迪公司(Moody's),經營報稅及其他服務的布洛克公司(H&R Block),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國石油暨天然氣總公司H股。
其中,美國運通1.51億股的持股成本低於12.5美元,10月25日的收盤價為51.5美元,帳面利潤超過61億美元;吉列公司9,600萬股,每股成本6.25美元,10月25日收盤價為39.25美元,獲利超過六倍;富國銀行的投資帳面利潤則超過七倍。只有1970年代早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因為報業展望逐漸變壞,目前的價值大約與成本相當。
比較令人注目的是,巴菲特前兩年花了4.88億美元,買了23.39億股的大陸國企股中國石油暨天然氣總公司在香港掛牌的H股,每股成本大約是新台幣7.1元,到10月26日,收盤價大約是新台幣18元。
從巴菲特買進上述股票的成本來看,可以發現巴菲特買進的價格都低到不可思議,好像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見過這種低價了,可以想見他進場時,投資人一定是極端恐懼,市場一定是悲觀到極點,把黃金當糞土一樣拋售的時候。
以巴菲特買進中國石油H股為例,當時大家都相當意外,媒體曾經多方報導,投資人如果對他的選股能力有信心,當時只要跟著買,即使進價比他高,現在應該都有很高的獲利。
同時,一般投資人相當有機會跟著巴菲特操作,因為波克夏買進各種股票時,必須向美國證管會申報、揭露,投資人大致上可能在相當早期,就知道巴菲特的操作動向和進場時機,即使不跟著他買美國或外國股票,也可以相當確定台灣股市大概已經接近底部,可以考慮進場了。
這種進場時機符合葛蘭姆教導的三大原則中善用「市場先生」的原則,誠如巴菲特在1994年寫給股東信中所說的:「事實上,真正的投資人歡迎市場波動,葛蘭姆在智慧型投資一書的第八章中就點出這個道理;葛蘭姆推出市場先生的觀念,說市場先生十分盡責,每天都出現,不是賣股票給你,就是向你買股票,市場先生愈瘋狂、愈沮喪,投資人的機會愈好。」
巴菲特說:「這種說法很正確,因為市場激烈波動,代表每過一段期間,優秀的企業會跌到不理性的低價,完全不理會市場,或能夠利用市場愚行的投資人,用這種價格買進,風險根本不會提高。」
巴菲特去年從保險業收到的可用資金超過400億美元,他又訂下每年創造15%年度報酬率的目標,必須不斷尋找投資標的,聰明的投資人可以注意觀察,他什麼時候出手,就跟著買進,應該是八九不離十才對。
不過投資人必須十分有耐心,波克夏十大持股大部分都抱了很久,表示巴菲特買賣次數極少,難怪他今年會說:「經紀商不愛我們。」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找金雞母,只在乎真價值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幾乎從來不買科技股,波克夏公司的持股都是傳產股,如金融、飲料、刮鬍刀、建材股、石油、媒體股,沒有科技股,為什麼,因為巴菲特說他不買不懂又太難預測的東西,他說:「我注意不變的東西。」
這就是他寧可買箭牌口香糖公司,實際上,波克夏的主要持股中沒有箭牌,但巴菲特也不願意、也沒有買微軟公司,因為他認為網際網路科技不會改變大家嚼口香糖的方式。由此推論,巴菲特一定也認為科技不會改變大家喝可樂、刮鬍子、用石油和建材的方式。
總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簡單的讓人吃驚,就是買進與長抱擁有經濟優勢、股價低於真值的公司,如果可能,永遠抱住。他說「真值」就是一家公司存續期間,可以從公司取得的現金的現值。這種投資方法中,最難的地方預測公司創造現金的潛力。
科技股創造現金的潛力太難預測,科技變化快速、科技股大起大落,今天擁有複雜科技與獨特智慧財產權的公司所向無敵,橫掃同業,明天有人想出更好的解決之道,原來的複雜科技就變得一文不值,公司就走向滅亡。
巴菲特曾如此說:「我們了解科技產品,也知道科技產品帶給大家的好處。但是,我們不了解、不能預測科技股十年後的經濟狀況,我們也考慮過科技股的遠景,卻得不到答案,我們也懷疑說自己能夠預測科技股未來的人,連我朋友比爾.蓋茲都同意這一點。」
巴菲特承認,有很多產業,他都不能判斷是曇花一現的短暫流行,或像芭比娃娃一樣,是可以風行幾十年的東西。
即使他花很多年時間,深入研究這種產業,一樣解決不了這種問題,有時候是因為智力不足,有時候是因為產業本質本身就是障礙,例如,科技快速變動的產業,讓人無法對長期遠景做出可靠的判斷。
例如30年前,有誰看得出電視生產或電腦產業會有什麼變化?連積極投入這些行業的投資人和公司經理人都看不出來,憑什麼現在敢說自己能夠預測其他快速變化的產業?因此巴菲特的結論是堅持投資容易了解的產業,不必大海撈針。
不買科技股讓巴菲特在1990年代末期─那斯達克股市狂潮時,吃足苦頭,常常被人嘲笑「寶刀已老」,趕不上時代。但是,科技股一崩盤,一股250美元的股票可以跌到一文不值、倒閉下市時,再也沒有人笑巴菲特,換成巴菲特開懷大笑了。
巴菲特指出,前幾年的股市瘋潮是群眾的「集體幻覺」,群眾都遭到催眠,等到夢醒時分,一切都化成泡影,就像灰姑娘的故事一樣,華麗的馬車變回南瓜、車夫變回了老鼠。只是投資人經歷這種如幻似真的美好歲月後,仍然不能完全清醒過來,仍然期望從股市、從科技股上面,賺到不切實際的超高報酬率。
巴菲特沒有點名批判,卻嚴厲譴責生存期間不能獲利、卻持續虧損的網路公司,不是創造價值,而在摧毀價值,不是為投資人賺錢,而是從投資人身上撈錢。
==
世紀投資封神榜》投資標準,考量經營階層品格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罵網路公司從投資人身上撈錢,也罵企業經營階層用超高薪資自肥、濫用認股權、犧牲公司利益。他的公開談話中,經常主張投資人應該選經理人能力高強又正直、誠信的公司,從這些言談可以看出,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的另一個標準是經營階層的品格。
他不只要求別人而已,也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從波克夏公司的股東會可以想像他怎麼對待股東。波克夏公司股東會地點絕對不是什麼超級豪華的五星級旅館,而是在普通的體育館裡舉行,公司也不會極盡奢侈的花錢,讓股東陶醉,以免股東給台上的經營階層難看。
波克夏公司的股東會通常在5月舉行,碰到母親節,會提前或延後一周,明年的股東會時間就是為了母親節而調整。股東會地點通常在公司所在的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這個州在美國人看來,就代表落後、偏遠。可是每年大約有1.5萬人不遠千里,到奧瑪哈去朝聖,讓巴菲特寵愛一番。
說朝聖一點也不為過,美國人就把巴菲特叫做「奧瑪哈的神諭」,好比古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廟女祭司所降的神喻。不過巴菲特不像女祭司,只對求神問卜的凡人喃喃自語,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而是親切、熱情、坦誠的跟股東來往。
股東會通常要開三天,好比嘉年華會,有人把第一天的各種聚會叫做「波克夏公司後院的烤肉大會」,旅館、餐廳、棒球場、運動公園、各種戶內、戶外地點都有各式各樣的聚會,經營階層、大股東、小股東、零股股東、未成年股東打成一片,巴菲特穿梭在不同的場合、攤位、聚會之間,跟他說的「公司合夥人」親切閒話家常。
為了參加第二天的股東會,有人清晨4時30分就去排隊,準備搶第一個進場,有人在5時30分去排隊,等會場7點開門,可是股東會要早上9點半才開始呢!看到會場中眼眶發黑的人,大概就是摸黑去排隊的巴菲特迷。
第二天的股東會行禮如儀,照著規矩辦事,包括選舉董事在內,通常只要十分鐘就完成了,接下來最特別的是議程中的「問與答」,巴菲特和副董事長孟格會花上將近六小時,回答公司的問題,即使是中學生股東問問題,巴菲特也一樣回答,到下午三點半才結束。
第三天也是股東快樂的一天,大家繼續參加各種活動,不然就是到波克夏公司旗下各種事業、如美國最大的家具賣場、高級到連蓋茲都來買訂婚戒指的珠寶店、或賣各種禮品的店裡大肆採購,享受股東折扣,然後提著大包、小包,愉快的踏上歸途。
台灣10月不少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只開十幾分鐘,然後經營階層就趕快閃人,大股東和經營階層像凶神惡煞,把參加股東會的股東看成瘟神,避之唯恐不及,還動用保全人員在場鎮壓,有些公司甚至特意選在戶外開股東會,讓股東遭到日曬雨淋。
巴菲特在股東會的行為可以當做選股標準,如果在台灣能夠找到有點像他、能力不錯、正派經營、有理性、愛護股東、善於配置公司資產,為股東賺錢的老闆,買他的股票,大致上應該不會錯。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是投資界公認的股神,美國「退休金暨投資」專業期刊日前公布一項Carson集團所做一項調查,他再度榮登世紀最佳投資經理人。
這項調查票選出20世紀十大投資經理人,除巴菲特股神外,另外還有彼得.林區(Peter Lynch)、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墨比爾斯(Mark Mobius)等九人。
本系列將逐篇介紹這十位世紀經理人的投資理念、如何在市場呼風喚雨,歷經空頭洗禮,他們持續為投資人創造最大權益。
股王是什麼?當然是股價最高的股票囉。台灣股市出過很多股王,此起彼落,十分熱鬧。最有名的股王是改名國泰金控的國壽,天價是1,950元。談到股王,很多投資人不免捶胸頓足,因為股王讓太多人財運淪落,不堪回首。
投資人追逐股王沒有錯,錯的是愛上沒有穿衣服的股王,看走眼買了假股王。要是當年選中「股王之王」美國波克夏公司(Berkshire Hathaway),買個100股,現在光是這100股,價值就接近新台幣3億元(美國的股票通稱大股,一張股票是100股,台灣的股票是小股,一張代表1,000股)。
不錯,一股波克夏A股(紐約證券交易所代號為BRKA)以美股31日收盤價為8.7萬美元,換算新台幣高達295萬元,和歷史天價9萬5,700美元(新台幣327萬餘元)相比,已經少了將近31萬元。投票權只有一股A股30分之一的波克夏B股(BRKB),收盤價大約等於A股的30分之一。
早年波克夏股價還沒有這麼貴,甚至在2000年初,還跌到大約4萬美元出頭,台灣有不少富人都買得起,問題是「有錢難買早知道」。
不過,要買波克夏股票前,你要好好考慮一番,因為這檔股票既不分紅,也不配股,有點像是年年大幅增值的不動產。唯一的例外是,1969 年公司曾配發過每股0.1美元的股利,巴菲特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他直說:「決定分配股利時,我一定是在洗手間裡。」
波克夏是美國「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控股公司,說起平易近人、又有美國南方人熱情的巴菲特,奇聞軼事還真不少,據說他跟世界首富蓋茲(Bill Gates)一樣,智商高的嚇人,超出正常IQ表之外,心算嚇嚇叫。
蓋茲從小玩電腦,以電腦奇才著稱,巴菲特卻從小就善於做生意和投資,天生是賺錢奇才。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瑪哈(Omaha),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父親是證券經紀商,後來選上聯邦眾議員,一共當了四屆。
巴菲特的祖父開雜貨店,巴菲特六歲時,就用0.25美元,跟祖父買了半打瓶裝可口可樂,然後每瓶用5美分賣掉,賣了0.3美元,賺了兩成的利潤。
11歲時,巴菲特用每股38美元,替自己和姐姐買了三股城市服務公司(Cities Service)特別股,隨後股價跌到27美元多,讓巴菲特嘗到套牢之苦,等股價回升到40美元後,他立刻賣掉,賺了一點錢。
但不久之後,他就後悔了,因為這檔股票飆到200美元。這次經驗讓他學到投資的第一課:耐心是美德。耐心是巴菲特半世紀多以來始終堅持的原則,耐心的意義不是一年、兩年,是一輩子。
50多年後,巴菲特還在股東會上告訴大家:「我們偏愛的持股期間是永遠。」不過他也說過「如果你不想持有一檔股票十年,那麼你連持有十分鐘都不應該。」對他來說,只有這麼久的期間才叫投資,在股市裡進進出出不是投資,是投機。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選股 先看經營者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17歲高中畢業後,因為父親在華府當眾議員,跑到美東的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就讀,可是讀起來沒有什麼意思,因為他說教授知道的東西沒有他多。
兩年後,他父親競選第五任眾議員失利,回老家重操舊業。巴菲特也放棄華頓的學業,轉回內布拉斯加州大學,連同在華頓唸書的時間,一共三年就大學畢業,拿到文理學士學位。
就讀哥大 受教葛蘭姆
巴菲特一直不想上大學,因為他17歲時,靠著送報,已經賺了5,000美元,大約等於2000年時的新台幣145萬元。同樣的,他20歲大學畢業後,也不想上研究所,家人說服他申請哈佛大學商學所,卻沒有錄取,就改上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經濟學研究所,因為那裡有投資大師葛蘭姆(Benjamin Graham)和杜德(David Dodd)任教。
哈佛以20歲的巴菲特「太年輕」為由,拒絕讓未來的財神爺上商學所,犯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招生錯誤。所以有個笑話說巴菲特唸完研究所後,寫了一封信給哈佛招生主管,說一年前被他拒絕的學生,現在以特優成績從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畢業了。
據說哈佛這位主管回信說:「謝謝你來信,我們哈佛大學每年都覺得,我們有責任拒絕一些資歷很好的學生,好讓哥倫比亞大學也能夠有一些好學生。」
根據調查,實際上沒有這回事,因為巴菲特沒有這麼騷包。
後來在柯林頓政府中擔任財政部長的魯賓承認,他年輕氣盛時幹過這種事,從哈佛大學以特優成績畢業時,曾經寫信給拒收他的普林斯頓大學示威,學務主管回了一封信,說普林斯頓拒絕魯賓,是希望讓哈佛也有一些好學生。
證券行業 遭勸別從事
巴菲特確實是好學生,葛蘭姆在哥大教書30年,某一科從來沒有給學生A+的成績,巴菲特是唯一得到A+的學生。總之,巴菲特從研究所畢業了,父親開證券號子,不愁畢業即失業,不料父親和葛蘭姆都勸他別做這一行。
他卻不為所動,甚至告訴葛蘭姆,願意不領薪水,為葛蘭姆經營多年的投資公司工作,葛蘭姆是猶太裔,那時從不錄用基督徒,希望把工作機會留給猶太裔,巴菲特失望之餘,只好回家吃老米。
他在父親的號子工作,很快的認識美女蘇珊.湯普森,還沒22足歲就結婚,也快快的生了長女,後來再生了兩個兒子。蘇珊把子女養大後,在1977年跟巴菲特分居,長住舊金山,卻一直沒有離婚,還為巴菲特牽線,介紹女朋友,跟巴菲特同居多年的地下夫人就是蘇珊牽的線,三個人關係密切,時相往來,一齊度假,送禮給親友都一齊具名,形成奇異的三人行。蘇珊7月29日因為心臟病去世,巴菲特看著她辭世。
巴菲特婚後,上過卡內基的課程,克服不敢在大眾前說話的問題,開始在奧瑪哈大學教書。更讓他喜出望外的是,葛蘭姆打電話來,請他去上班,讓他有機會學習價值型投資的精髓。
葛蘭姆是百年難得的奇才,以證券分析與價值型投資之父聞名,死後幾十年,年年還有忠誠擁護者聚會紀念他,他1934年出版的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1940年出版的智慧型投資(Intelligent In-vestor)不斷再版,一直賣到今天,根據企業的「真值」投資,就是葛蘭姆提倡的觀念(兩書都有中譯本,由寰宇出版社出版)。
今年5月的波克夏公司股東會中,巴菲特告訴股東:「在我看來,今天的證券分析跟50年前沒有兩樣,我並沒有一直學習健全投資的基本原則,基本原則還是葛蘭姆說的那些東西,你需要的投資知識架構大部分都在明智投資人這本書裡了,投資時,要想像你在這家公司工作,你能夠了解這家公司的業務,接下來,如果你有正確的性格,就會有優異的投資績效。」
了解業務 投資者必備
巴菲特在葛蘭姆的公司裡,每天研究標準普爾公司出版的研究報告,尋找投資機會,逐漸形成跟葛蘭姆不同的投資哲學。葛蘭姆決定是否投資時,只注重財務報表的數字,不重視經營者。巴菲特卻認為公司經營者是重要因素,十分注重公司經營狀況。
1950到1956年間,他的財產從不到1萬美元增加到14萬美元,他知道在葛蘭姆公司的前途有限,葛蘭姆正好要從投資與教書生涯退休,巴菲特決定離開紐約,放眼故鄉,期望攀爬另一座高山。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投資 在精不在多
文 / 劉道捷
從1956年創業到1961年,巴菲特展現高明的投資手法,五年創造了獲利251%的驚人記錄,同期間,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只上漲74.3%。
巴菲特超高的操作績效,吸引各地投資人,到1962年他的合夥人增加到90多位,公司資產超過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美元是巴菲特的。他的原始出資100美元,不收代操或管理費,每年操作獲利超過4%以上的部分,他可以抽成四分之一。
公司成立十年後,巴菲特創造的投資報酬率達到11.5倍,同期內,道瓊指數只上漲1.22倍,巴菲特管理的資產增加到4,400萬美元,其中大約690萬美元屬於巴菲特夫婦。如此高明的投資,自然吸引更多投資人,可惜巴菲特已經決定不接受新投資了,不但如此,巴菲特還有更遠大的計畫。
操作高明 吸引投資人
但是他沒有把計畫告訴投資人,卻在締造一年59%投資報酬率、管理資產突破1億美元。1969年,他通知大家,他要解散有限投資合夥,不再為大家管理資產,但是他會繼續經營事業。接下來他開始出脫持股,只保留兩家公司,其中一家是波克夏公司,他也把波克夏公司股票按照投資比率,發給投資人。
不知道當初分到波克夏股票的金主,是否保留了股票?如果沒有留下來,恐怕一輩子都會捶胸頓足。但是,照巴菲特的說法,早期出資請他操作的人,都忠心耿耿,沒有人賣股票,像他阿姨,打死她也不會賣。
紐約的歐斯默夫婦也是這樣,他們看來跟一般人沒有兩樣,比較不同的地方是他們跟巴菲特同鄉。歐斯默是布魯克林科技大學化工教授,太太當過老師,後來在各種公益和藝術團體當義工。1995年歐斯曼去世後,曾經瀕臨破產的布魯克林科技大學,意外繼承了歐斯曼1.75億美元的遺產,大家才知道他們是億萬富翁。
歐斯曼太太在1998年去世後,兩夫婦一共遺贈財務困難的布魯克林各種公益團體3.4億美元,他們的遺產有7.5億到8億美元,大部分是波克夏股票。
長抱好股 不賺錢也難
對布魯克林科技大學來說,可惜活到90多歲的歐斯曼沒有多活幾年,他去世時,波克夏的股價大約是3萬美元,遺囑留到今天執行,布魯克林科技大學會有5億美元進帳,歐氏夫婦的股票至少價值有21億美元。
原來歐斯曼夫婦和巴菲特是通家之好,1960年時,歐斯曼夫婦各拿了2.5萬美元給巴菲特操作,到1970年,各自以42美元的價格,大約換到上萬股波克夏股票。
這個故事印證了巴菲特「投資在精、不在多」的原則,巴菲特認為:「不知道自己做什麼的人才需要分散投資,在正常的狀況下,只要抱著少數傑出公司就夠了。」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了解企業經濟,只要找五到十家價格合理、擁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你看波克夏公司的投資,會覺得巴菲特買下的一、二十家公司,經營項目五花八門,其實不然,絕大部分都是一種行業一家,只有保險業例外。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投資 偏愛保險業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跟恩師葛蘭姆不同,葛蘭姆樂於傳授自己的投資方法,巴菲特卻秘而不宣,幾乎從來不傳授投資心得。
他的投資絕招,都是別人從他寫給波克夏股東的信、從他在股東會上的講話整理出來的。同樣的,巴菲特有重大投資計畫或有重大轉變時,也不喜歡告訴別人。
他1969年結束代操時,沒有向委託他操作的人說明原因,先前買下從事夕陽工業紡織業的波克夏公司時,也沒有說明為什麼,但是大家都相信他的誠信絕對沒有問題。
他創立由七個人組成的有限合夥巴菲特公司時,合夥人都是姐姐、阿姨之類的親朋好友,他們在1956年5月1日巴菲特的公司開張時,一共只拿出10.5萬美元,後來都變成億萬富翁。
但他們都像巴菲特或歐斯默一樣,發大財後,仍然不改樸實、勤儉的個性和生活。巴菲特創業時,先花了3.15萬美元,買了一棟房子,以臥房當辦公室,後來才搬到一間小小的辦公室。
50年後,他還住在這棟老房子裡,沒有換千萬或億萬豪宅。但是也不知道他是否相信風水,堅持要住在龍興之地。
投資心法神秘兮兮
巴菲特不教人投資,對自己的遠大計畫也秘而不宣。但幾十年後來看,可以看出他受1960年代流行的集團企業影響,要以波克夏為控股公司,建立企業王國,掌控各種公司。
現在波克夏旗下企業包括巧克力、家具賣場、珠寶、地毯、建材、內衣褲、鞋子、飛機製造商、飛行學校等等,但主力是幾家保險公司,比較著名的是通用再保險和公務員保險公司(GEICO)。到2003年,波克夏大約掌控40家公司,員工大約有15萬人。
當年絕大部分集團企業會形成,主因是企業追求成長,希望靠著併購,擴大企業規模,在合併財務報表中,呈現營收年年大幅成長的表象,進而使股價維持高檔。極力爭取為台灣製造傳統潛水艇的李頓工業公司,當年就是著名的集團企業。
這種只注重營收成長、擴大事業規模的作法基本上不健全,最後垮的垮、散的散,真正成功的集團企業很少,幾年之內,集團企業就風流雲散,成為歷史。
注重長期穩健成長
巴菲特建立企業王國的方式不同,都是買下獲利長期穩健成長的好公司,這樣建立起來的集團企業,獲利幾乎年年成長15%以上,用複利計算,年復一年,獲利會多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這點是他從葛蘭姆學到的最重要原則:「最聰明的投資,就是最有效率的投資。」他認為這是投資和併購企業最基本的原則。有意思的是,巴菲特是在波克夏公司年報中提到旗下保險事業經營績效時,談到這一點。
巴菲特認為投資或經營保險事業是最高明的作法,因為保險公司收到成本極為低廉甚至負成本的資金,再拿別人的錢去投資生利,是最有效率的操作手法。難怪台灣首富是經營保險業的蔡家,難怪台灣眾多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拚命打進保險業。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觸角敏銳 跨足保險業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經營波克夏公司最初20幾年裡,也投資保險公司股票,波克夏還是比較像一家企業集團,到1990年代,才大力投資與併購保險公司,現在公司六成以上營收來自保險,變成了比較像以保險業、尤其是以產險為主力的投資集團。
勢力打入英國 百年老店
波克夏旗下現在擁有多家大型產險和再保險公司,勢力甚至打入有幾百年歷史的英國勞氏保險市場。公司經營方向這樣轉變,原因可能是能以低價購買的其他事業愈來愈難找,更可能是因為巴菲特看出保險業是讓公司大規模成長的絕佳事業。
巴菲特說過,保險公司只要善於控制風險,可以說是一等一的事業。這點應該是波克夏在1998年,花費220億美元,買下美國最大的通用再保險公司100%股權的原因,買下通用再保險,也取得世界最老的科隆再保險公司82%股權。
妥善利用資金 創造利潤
隔年,通用再保險為巴菲特貢獻的資金超過150億美元,到2001年,巴菲特旗下所有保險公司貢獻的資金高達355億美元。源源不絕的巨額資金經過巴菲特的妥善利用,又為公司創造龐大的利潤,實在是美上加美的生意。
一般人認為巴菲特以投資操作起家,可能不了解保險業,其實是嚴重誤解。巴菲特絕對不是誤闖保險業,他21歲時,就已經深入了解保險業。
實事求是精神 終生受用
1951年巴菲特還在念研究所時,在一本舊名人錄中,發現恩師葛蘭姆是GEICO董事長,就在天寒地凍的元月某一個星期六,跳上火車,跑到華府,到這家公司所在的大樓拚命敲門,好不容易警衛來開門,讓他上樓跟唯一還在公司加班的總裁助理戴維森(Lorimer Davidson)見面,戴維林木為巴菲特上了四個多小時的保險經營課,巴菲特茅塞頓開,終生受用。
GEICO現在是美國第五大汽車險公司,市場占有率低於4%,還有很大發展餘地。GEICO原名政府員工保險公司(Government Employees In-surance Company),專門提供理賠率低落的政府員工保險,因為採用直銷、不靠經紀人招攬保險,和對手相比,擁有絕佳的成本優勢。後來葛蘭姆入主這家公司,並且讓公司上市。
巴菲特1951年就花了10,282美元,買了350股GEICO股票,隔年賣掉,賺了大約5,000美元,賣GEICO是為了換本益比只略超過1的另一家保險證券公司,結果他賣掉的GEICO股票20年後價值大約130萬美元,讓他相當後悔認為是重大錯誤。
1976年,巴菲特再度介入GEICO,這時GEICO因為投身高風險業務,蒙受重大虧損,股價跌到2美元,巴菲特卻看出這家公司沒有問題,只是經營者無能,於是低價買下33%股權,此後逐漸增加持股到51%,到1996年,波克夏拿出23億美元,買下GEICO其餘股權,百分之百擁有GEICO,原因還是認為公司經營健全,又能提供巨額流動資金,讓波克夏投資獲利。
==
世紀投資封神榜》掌握911契機 巴菲特峰回路轉
保險業這麼好,碰到巨災怎麼辦?碰到2001年911恐怖攻擊這種空前的巨災,估計所有保險公司和投資者一共損失750億美元,保險業豈不是要賠光家當?
巴菲特的看法卻與眾不同,反應也與眾不同,他認為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不可能打勝,大家今後可能面臨更可怕的恐怖攻擊。
911恐怖攻擊摧毀了紐約世貿中心建築群和民航機財務損失,加上大約3,200條人命,讓保險業者蒙受龐大理賠損失,巴菲特旗下保險公司的理賠金額就達到25億美元,導致巴菲特擔任董事長37年來波克夏公司第一次營運虧損,虧損金額為4,700萬美元,還好這一年實現了約8.5億美元的投資收益。
如果是脆弱的保險公司,碰到這麼龐大的理賠,可能就倒下去了,波克夏旗下的保險公司長久以來的經營理念,就是能夠承受不可避免的巨災損失。因此只是造成公司小幅虧損,卻乘著911恐怖攻擊的契機繼續擴張,提高保費,隔年又是一條好漢。
巴菲特在911恐怖攻擊後痛切檢討,說他預見到可能出現這種恐怖攻擊,卻沒有採取行動,讓通用再保險承擔過高的巨災風險,終歸徒然。他說了一句值得深思的話:「我違反了諾亞的原則,預測豪雨沒有用,建造方舟才有用。」
換句話說,巴菲特的方舟就是就是提高保費,降低風險,獲得更高的利潤,同時因為恐怖攻擊造成的損失太大了,保險業者不願意提供恐怖攻擊險或兵險,還挑精揀廋,挑軟柿子吃,只保能夠獲利的保單,把重大風險推給政府。
如果沒有保險,彌補另一次類似911式攻擊造成的風險,可能嚴重妨礙新辦公大樓、購物中心和其他大型建築的營建,造成嚴重的政治、經濟、財務問題,因此政府必須用某種方式,擔任這種風險未來的最後保險者,就像中央銀行是所有銀行的後盾一樣。
不過,911恐怖攻擊經過三年後,誰應該負起承擔這種風險的問題還沒有解決。
不管這個問題如何解決,911攻擊除了造成波克夏公司首次本業營運虧損,也使公司每股淨值也下6.2%,是巴菲特當波克夏董事長37年以來,淨值首次降低,遠勝過標準普爾(S&P)500指數12%的跌幅,沒有達成巴菲特創造12至15%成長的目標。
因此分析師開始說巴菲特已經失去點石成金的功夫,有些投資顧問開始調降波克夏的評等,不再列為積極買進,甚至有人認為現在不應該再投資波克夏公司,原因是波克夏公司已經變成大公司,巴菲特不再能夠輕易的運用資金,創造超高投資績效。
事實上也是這樣,最近十年裡,巴菲特每年為股東創造16.1%的投資報酬率,遠超過同期內S&P 500指數9%上下的報酬率,但是,已經遠達不如先前十年(1984到1994年)每年將近32%的平均年度投資報酬率,或許巴菲特已經垂垂老矣。
==
世紀投資封神榜》逆勢操作 巴菲特投資原則
文 / 劉道捷
911恐怖攻擊讓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賠了25億美元,卻證實巴菲特的另一條重要投資原則:「我們在別人貪心時害怕,在別人害怕時貪心。」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崩塌迫使美國股市休市一周,如此可怕的衝擊自然造成人心惶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60分鐘節目因此特別在恢復交易前一天,邀請巴菲特、奇異公司董事長魏爾奇和前任財長魯賓,舉行鼎談會,請他們針對美國經濟與股市前景,發表看法。
主持人問巴菲特,開市後會買、還是會賣,巴菲特說,他什麼都不會賣,如果價格跌得夠低,他甚至可能買進一些股票。結果,美國經濟基本面並未遭到恐怖攻擊破壞,仍然相當健全,標準普爾(S&P)500種股價指數在911攻擊後一個月,也就是10月11日,就回升到超過9月10日的水準。 在911恐怖攻擊後,美國股市的跌幅不到14%,攻擊後一個月內,從股票共同基金流出的資產不到1%,情況遠勝過1987年股市大崩盤、股價暴跌超過22%、共同基金資產流出超過3%的慘狀。
同樣的,你可以想像到巴菲特在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時的反應。當時通訊不如現在,連新上任的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坐在飛機上,都不知道發生這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直到飛機抵達他準備發表演講的目的地德州達拉斯,才有人告訴他股市崩盤,可能是飛機引擎聲音太吵,葛林斯班乍聽之下,還以為道瓊30種工業股價指數跌了50點,沒有什麼大不了。巴菲特也不是第一時間就得知股市崩盤的消息,知道之後,也沒有一點恐慌或困擾,只是鎮定的看看自己公司的股價後,就回頭去工作。
在他看來,股價和經濟一樣,只是數字而已,即使波克夏公司的市值在這場崩盤中,銳減了整整25%,對他來說,也只是數字而已。說不定他還很高興股市崩盤,竊喜又有撿便宜貨的好機會了。果不其然,一年後,可口可樂公司流年不利,在華爾街券商眼中好比棄兒,股價跌破11美元,巴菲特卻像瘋了一樣,拚命買進可口可樂股票。巴菲特的一位老鄰居這時已經當上可口可樂公司總裁,發現有人大買自己公司的股票,不由得十分擔心,深入了解後,看出買單都來自美國中西部。
他立刻想到可能是巴菲特的傑作,就打電話去問,巴菲特坦白承認,卻要求他和可口可樂公司保密,到他買足5%,達到持股5%以上大股東的標準、必須申報時為止。
最後巴菲特一共花了12.99億美元,買了2億股可口可樂股票,占可口可樂股權的8.2%。你知道這批持股現在價值多少嗎?根據波克夏公司今年5月發布的年報,到去年12月31日,這筆投資帳上價值101.5億美元。
==
世紀投資封神榜》買股票 是為投資事業
巴菲特愛喝可口可樂出了名,他每天至少要喝15罐櫻桃可口可樂,慾望不多的他,午晚餐吃漢堡或牛排,都用一缸子的櫻桃可樂把食物沖下肚。 他對可口可樂也如數家珍,會告訴你美國人喜愛百事可樂,因為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甜4%,但是,百事可樂銷售量還是遠不如可口可樂,可口可樂才是「可樂之王」。
為了波克夏旗下事業的生意,巴菲特必須出差招商,在大飯店或其他公共場所舉辦說明會。在這種人潮擁擠的場合,要找巴菲特不容易,可是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跟著可樂走。你要是在五星級大飯店裡,看到服務生載著白手套,用銀盤托著冒著汽泡的可口可樂,跟著服務生走,有九成以上的機會找到正在招商的巴菲特。
但從小靠賣可口可樂賺錢,愛喝可口可樂,不是他買下8.2%可口可樂公司股權的原因,他買可口可樂股權是因為可口可樂是不可或缺的事業,因為(在微軟的品牌竄起來之前)可口可樂多少年來,一直是世界最有價值、最著名的品牌,是隨著時間過去、隨著人口增加、隨著世界各國日趨富裕,會賺更多錢。 可口可樂公司主宰全球軟性飲料市場,占有世界軟性飲料市場的44%,他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會改變這種狀態。可口可樂又是世界最知名的品牌,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例如,顧客要喝可口可樂時,到商店、賣場或銷售點時,絕對不會說要買「可樂」,而是指名購買「可口可樂」。這種品牌優勢迫使零售商店裡絕對必須擺放可口可樂。 在他眼中,只有不可或缺的事業,沒有不可或缺的公司,可口可樂是必不可少的事業,可口可樂公司反而不是必不可少的公司,從投資觀點看,一定要清楚分辨不可或缺的事業和不可或缺的公司,兩者有重大差別。
這種看法透露了他的重要投資理念之一:買股票是為了投資事業,永遠持有。 他用極低的價格,買下可口可樂公司2億股,可以說是投資經典之作,其中涵蓋眾多價值型投資的原則。但是從巴菲特的觀點來看,首先,這筆投資凸顯巴菲特從葛蘭姆和杜德學到的三大投資原則中的第一原則:應該把股票看成一家事業的所有權,不該看成股票。 第二個原則是應該從「市場先生」的觀點看市場,市場一直存在,不管你買不買股票,市場每天都會訂出價格,把股票賣給你,或是向你買股票。因此你必須把市場波動看成朋友,不是敵人,從其中愚蠢的波動狀況中得到好處,而不是陷在波動中,無法自拔。 第三個原則是投資安全邊際原則,安全邊際的意義可以從建築橋梁的例子中看出來,就是如果橋是要讓載重100噸的卡車通過,要蓋可以承受150噸的橋。巴菲特師承兩位大師,同樣認為這是投資最重要的基本原則。
==
世紀投資封神榜》健全投資,不會變窮
巴菲特說的很明白,投資事業、正確看待市場、安全邊際是投資三大原則,這也是葛蘭姆的貢獻。100年後,大家應該還會把這三點當成健全投資的基礎,健全投資的好處是可以讓你變得很富有,前提是不能太急切;更好的是不會讓你變窮。
但巴菲特也指出,這三點太簡單、太平凡了,有點像花八年時間念書,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才發現萬法歸一,又好像花八年時間念神學院,最後發現最重要的是十誡。大家通常會忽視簡單卻重要的東西,不知道這種東西是重要的觀念。
巴菲特以投資事業的心態買進可口可樂股票2億股,可說是經典之作,這項投資涵蓋眾多價值型投資的原則,難怪有人把這項投資當成典範,進行個案研究,我們可以歸納出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的十個問題。
一、是否銷售可能長期銷售的品牌產品?
二、事業是否容易了解?
三、是否投資、經營專精的領域?
四、是否能夠提高價格,維持或提高利潤?
五、從長期負債和流動比率來看,公司財務是否保守?
六、是否長期維持高水準股東權益報酬率與資本報酬率?
七、至少五年內,每股盈餘與每股銷售額成長率是否持續高於市場平均水準?
八、是否買回自家股票、買回方式是否負責?
九、經營階層是否明智運用保留盈餘,提高股東報酬率?
十、是否需要龐大的資本支出,才能確保證繼續獲利?
可以想見,巴菲特擁有的可口可樂每股平均成本才6.5美元,他決定大買可口可樂股權時,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都是正面的。因為問題很多,答案複雜,這裡只提出一部分答案。可口可樂從1916年7月1日開始銷售,到1988年已經賣了70多年,暢銷全球,是世界最知名品牌。最重要的是,顧客忠心耿耿,非喝可口可樂不可。同時,可口可樂公司也發展出其他著名、暢銷品牌。公司專注本業,心無旁騖,又可以提高價格,趕上通貨膨脹,銷售不會減少。
巴菲特自己談到可口可樂時指出,可口可樂是必不可少的事業,今後會繼續主宰全球軟性飲料市場,除了市場占有率之外,還擁有人心占有率,長期可提高每罐可樂的價格,增加盈餘,他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會改變局面,有什麼公司能把可口可樂公司趕下龍頭寶座。
巴菲特也說過:「堅持投資你知道的東西。」他說他知道今後一、二十年內,大家會繼續喝可口可樂,也大致知道可口可樂公司會賺多少錢,他不羨慕別人從他不知道的東西賺到很多錢,也不想從他不知道的東西上賺錢,只擔心不能肯定他確實知道的事情。投資人以後投資股票時,或許可以參考這種架構,決定是否應該投資。
巴菲特購買可口可樂後不久,可口可樂股價飆漲再也見不到10美元以下低價,公司年年賺錢,年年分配股利,以1998至2002年為準,五年一共分派了3.44美元的現金股利,從巴菲特買進時開始計算,分得的股利早就超過他的買進價格。
==
世紀投資封神榜》跟著巴菲特,獲利可期
文 / 劉道捷
波克夏公司的2003年年報列出十大持股,除了每股買進成本6.5美元的可口可樂公司2億股外,比較著名的公司包括:金融業的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與富國銀行(Wells Fargo)、刮鬍刀暢銷全球的吉列公司(Gillette)、傳播業的華盛頓郵報公司(Washington Post)、經營投資服務的穆迪公司(Moody's),經營報稅及其他服務的布洛克公司(H&R Block),以及中國大陸的中國石油暨天然氣總公司H股。
其中,美國運通1.51億股的持股成本低於12.5美元,10月25日的收盤價為51.5美元,帳面利潤超過61億美元;吉列公司9,600萬股,每股成本6.25美元,10月25日收盤價為39.25美元,獲利超過六倍;富國銀行的投資帳面利潤則超過七倍。只有1970年代早年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因為報業展望逐漸變壞,目前的價值大約與成本相當。
比較令人注目的是,巴菲特前兩年花了4.88億美元,買了23.39億股的大陸國企股中國石油暨天然氣總公司在香港掛牌的H股,每股成本大約是新台幣7.1元,到10月26日,收盤價大約是新台幣18元。
從巴菲特買進上述股票的成本來看,可以發現巴菲特買進的價格都低到不可思議,好像不知道多少年沒有見過這種低價了,可以想見他進場時,投資人一定是極端恐懼,市場一定是悲觀到極點,把黃金當糞土一樣拋售的時候。
以巴菲特買進中國石油H股為例,當時大家都相當意外,媒體曾經多方報導,投資人如果對他的選股能力有信心,當時只要跟著買,即使進價比他高,現在應該都有很高的獲利。
同時,一般投資人相當有機會跟著巴菲特操作,因為波克夏買進各種股票時,必須向美國證管會申報、揭露,投資人大致上可能在相當早期,就知道巴菲特的操作動向和進場時機,即使不跟著他買美國或外國股票,也可以相當確定台灣股市大概已經接近底部,可以考慮進場了。
這種進場時機符合葛蘭姆教導的三大原則中善用「市場先生」的原則,誠如巴菲特在1994年寫給股東信中所說的:「事實上,真正的投資人歡迎市場波動,葛蘭姆在智慧型投資一書的第八章中就點出這個道理;葛蘭姆推出市場先生的觀念,說市場先生十分盡責,每天都出現,不是賣股票給你,就是向你買股票,市場先生愈瘋狂、愈沮喪,投資人的機會愈好。」
巴菲特說:「這種說法很正確,因為市場激烈波動,代表每過一段期間,優秀的企業會跌到不理性的低價,完全不理會市場,或能夠利用市場愚行的投資人,用這種價格買進,風險根本不會提高。」
巴菲特去年從保險業收到的可用資金超過400億美元,他又訂下每年創造15%年度報酬率的目標,必須不斷尋找投資標的,聰明的投資人可以注意觀察,他什麼時候出手,就跟著買進,應該是八九不離十才對。
不過投資人必須十分有耐心,波克夏十大持股大部分都抱了很久,表示巴菲特買賣次數極少,難怪他今年會說:「經紀商不愛我們。」
==
世紀投資封神榜》巴菲特找金雞母,只在乎真價值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幾乎從來不買科技股,波克夏公司的持股都是傳產股,如金融、飲料、刮鬍刀、建材股、石油、媒體股,沒有科技股,為什麼,因為巴菲特說他不買不懂又太難預測的東西,他說:「我注意不變的東西。」
這就是他寧可買箭牌口香糖公司,實際上,波克夏的主要持股中沒有箭牌,但巴菲特也不願意、也沒有買微軟公司,因為他認為網際網路科技不會改變大家嚼口香糖的方式。由此推論,巴菲特一定也認為科技不會改變大家喝可樂、刮鬍子、用石油和建材的方式。
總而言之,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簡單的讓人吃驚,就是買進與長抱擁有經濟優勢、股價低於真值的公司,如果可能,永遠抱住。他說「真值」就是一家公司存續期間,可以從公司取得的現金的現值。這種投資方法中,最難的地方預測公司創造現金的潛力。
科技股創造現金的潛力太難預測,科技變化快速、科技股大起大落,今天擁有複雜科技與獨特智慧財產權的公司所向無敵,橫掃同業,明天有人想出更好的解決之道,原來的複雜科技就變得一文不值,公司就走向滅亡。
巴菲特曾如此說:「我們了解科技產品,也知道科技產品帶給大家的好處。但是,我們不了解、不能預測科技股十年後的經濟狀況,我們也考慮過科技股的遠景,卻得不到答案,我們也懷疑說自己能夠預測科技股未來的人,連我朋友比爾.蓋茲都同意這一點。」
巴菲特承認,有很多產業,他都不能判斷是曇花一現的短暫流行,或像芭比娃娃一樣,是可以風行幾十年的東西。
即使他花很多年時間,深入研究這種產業,一樣解決不了這種問題,有時候是因為智力不足,有時候是因為產業本質本身就是障礙,例如,科技快速變動的產業,讓人無法對長期遠景做出可靠的判斷。
例如30年前,有誰看得出電視生產或電腦產業會有什麼變化?連積極投入這些行業的投資人和公司經理人都看不出來,憑什麼現在敢說自己能夠預測其他快速變化的產業?因此巴菲特的結論是堅持投資容易了解的產業,不必大海撈針。
不買科技股讓巴菲特在1990年代末期─那斯達克股市狂潮時,吃足苦頭,常常被人嘲笑「寶刀已老」,趕不上時代。但是,科技股一崩盤,一股250美元的股票可以跌到一文不值、倒閉下市時,再也沒有人笑巴菲特,換成巴菲特開懷大笑了。
巴菲特指出,前幾年的股市瘋潮是群眾的「集體幻覺」,群眾都遭到催眠,等到夢醒時分,一切都化成泡影,就像灰姑娘的故事一樣,華麗的馬車變回南瓜、車夫變回了老鼠。只是投資人經歷這種如幻似真的美好歲月後,仍然不能完全清醒過來,仍然期望從股市、從科技股上面,賺到不切實際的超高報酬率。
巴菲特沒有點名批判,卻嚴厲譴責生存期間不能獲利、卻持續虧損的網路公司,不是創造價值,而在摧毀價值,不是為投資人賺錢,而是從投資人身上撈錢。
==
世紀投資封神榜》投資標準,考量經營階層品格
文 / 劉道捷
巴菲特罵網路公司從投資人身上撈錢,也罵企業經營階層用超高薪資自肥、濫用認股權、犧牲公司利益。他的公開談話中,經常主張投資人應該選經理人能力高強又正直、誠信的公司,從這些言談可以看出,巴菲特選擇投資標的的另一個標準是經營階層的品格。
他不只要求別人而已,也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從波克夏公司的股東會可以想像他怎麼對待股東。波克夏公司股東會地點絕對不是什麼超級豪華的五星級旅館,而是在普通的體育館裡舉行,公司也不會極盡奢侈的花錢,讓股東陶醉,以免股東給台上的經營階層難看。
波克夏公司的股東會通常在5月舉行,碰到母親節,會提前或延後一周,明年的股東會時間就是為了母親節而調整。股東會地點通常在公司所在的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這個州在美國人看來,就代表落後、偏遠。可是每年大約有1.5萬人不遠千里,到奧瑪哈去朝聖,讓巴菲特寵愛一番。
說朝聖一點也不為過,美國人就把巴菲特叫做「奧瑪哈的神諭」,好比古希臘德爾菲阿波羅神廟女祭司所降的神喻。不過巴菲特不像女祭司,只對求神問卜的凡人喃喃自語,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而是親切、熱情、坦誠的跟股東來往。
股東會通常要開三天,好比嘉年華會,有人把第一天的各種聚會叫做「波克夏公司後院的烤肉大會」,旅館、餐廳、棒球場、運動公園、各種戶內、戶外地點都有各式各樣的聚會,經營階層、大股東、小股東、零股股東、未成年股東打成一片,巴菲特穿梭在不同的場合、攤位、聚會之間,跟他說的「公司合夥人」親切閒話家常。
為了參加第二天的股東會,有人清晨4時30分就去排隊,準備搶第一個進場,有人在5時30分去排隊,等會場7點開門,可是股東會要早上9點半才開始呢!看到會場中眼眶發黑的人,大概就是摸黑去排隊的巴菲特迷。
第二天的股東會行禮如儀,照著規矩辦事,包括選舉董事在內,通常只要十分鐘就完成了,接下來最特別的是議程中的「問與答」,巴菲特和副董事長孟格會花上將近六小時,回答公司的問題,即使是中學生股東問問題,巴菲特也一樣回答,到下午三點半才結束。
第三天也是股東快樂的一天,大家繼續參加各種活動,不然就是到波克夏公司旗下各種事業、如美國最大的家具賣場、高級到連蓋茲都來買訂婚戒指的珠寶店、或賣各種禮品的店裡大肆採購,享受股東折扣,然後提著大包、小包,愉快的踏上歸途。
台灣10月不少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只開十幾分鐘,然後經營階層就趕快閃人,大股東和經營階層像凶神惡煞,把參加股東會的股東看成瘟神,避之唯恐不及,還動用保全人員在場鎮壓,有些公司甚至特意選在戶外開股東會,讓股東遭到日曬雨淋。
巴菲特在股東會的行為可以當做選股標準,如果在台灣能夠找到有點像他、能力不錯、正派經營、有理性、愛護股東、善於配置公司資產,為股東賺錢的老闆,買他的股票,大致上應該不會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